沿珠江東行,琶洲西區的寫字樓勾勒天際。與珠江新城CBD一江之隔,這里是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的核心區,是廣州互聯網企業的集聚之地。
樓宇之中,粵傳媒大廈是為數不多由文化企業投資建設運營的超甲級寫字樓。
與騰訊、阿里、唯品會等一眾互聯網“巨頭”為鄰,“文人”出身的粵傳媒有些不太一樣。
大廈不只是一處辦公的場所,借勢琶洲區域勢能,粵傳媒要與地區同生共長。
“要做平臺、做鏈接、做服務。”粵傳媒總經理劉曉梅笑稱,“做平臺是媒體企業所擅長的,粵傳媒大廈要用物理空間的平臺打造軟性交流圈。”
這是一個不墨守成規的“文人”。
投身琶洲熱土
一家文化傳媒企業,為何選擇在琶洲這片數字經濟的熱土耕耘?
上世紀90年代,廣州提出建設現代化大都市,城市格局向東拓展,規劃珠江新城作為城市中央商務區。歷經二十余年建設,珠江新城地塊發展趨向成熟,隨著2001年廣交會遷址琶洲、2009年廣州塔建成,與珠江新城一江之隔的琶洲進入發展視野。
2015年,廣州在琶洲西區規劃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同年,騰訊、阿里、復星、國美、唯品會拿下琶洲9宗商業地塊。
也就是在這一年,粵傳媒以7.2億元的總價競得琶洲地塊,定位為華南文化地標的粵傳媒大廈項目現出雛形。
成功機遇的發現往往依賴敏銳的洞察。“我們覺察到,當時廣州正在打造新的發展動能‘引擎區’,我們也希望依托周圍眾多互聯網科技、人工智能、數字文化企業聚集的環境,更好促進文化產業和數字經濟的融合發展,推動粵傳媒的轉型升級。”劉曉梅道。
隔年,廣州市政府通過《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產業發展規劃》,以互聯網產業為主導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2020年,《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出爐,琶洲互聯網企業總部集聚地作為核心片區,以打造珠江南岸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產業創新集聚區為方向。區域定位不斷升級,此時距離粵傳媒競得地塊不過5年。
2017年,粵傳媒大廈項目正式奠基,并在2020年底封頂。2023年6月,粵傳媒大廈通過竣工驗收,迎來交付入駐,6月19日,粵傳媒總部從廣報中心正式遷入粵傳媒大廈辦公。
“跳出”大廈
回歸市場本身,寫字樓作為商業地產,招商出租是重點。在預計交付前,粵傳媒就開始準備大廈的招商工作。
地處琶洲,粵傳媒傾向于引入符合區域定位和規劃、能與區域共同成長的企業,而作為文化傳媒企業,聚焦主業,粵傳媒也青睞能與自身業務相匹配的企業。
這構成了粵傳媒大廈的兩個主要招商方向:數字創新與文化創意。
在大廈交付前,已有企業與粵傳媒簽約,包括海瀾之家旗下的嬰幼兒服裝品牌英氏嬰童、啟合科技等。截至2023年9月,粵傳媒大廈整體出租率約達50%,已引入30多家數字文化科技企業,商業中心出租率達81%。
但,粵傳媒希望“跳出”大廈本身,走得更遠。
對中國古代文人而言,書房是精神所寓。
在粵傳媒大廈里,粵傳媒正計劃在32層打造為集書房、藝術展示、企業服務多功能為一體的空間,讓琶洲周邊企業來這里“交朋友”。
“另一方面,在物理平臺之外,我們也會注重打造軟性的交流內容和平臺。”劉曉梅說。
目前,粵傳媒已與廣州市文化創意行業協會等行業協會對接,鏈接周圍企業,擴大交流圈,為企業家提供可能的合作信息,尋求互助共贏。
寫字樓以外
把視角拉遠,粵傳媒大廈只是粵傳媒文創園區運營業務的一部分。
2020年,粵傳媒投資1.2億成立全資子公司廣報文控,聚焦文化園區的投資建設和開發運營。
為何“布局”文創園區業務?劉曉梅解釋:“首先,作為文化企業,我們更愿意深耕主業,文創園區屬于文化范疇,這是第一個考慮因素。
其次,在走訪調研國內同行業優秀企業時,粵傳媒也發現,多家報業公司盤活自有的舊廠房物業,改造成為文創園區,而粵傳媒也具有類似的資源。”
此外,運營文創園區的市場風險相對可控。劉曉梅認為,作為一個企業,還是要考慮經營,要選擇好的業務提升營收和利潤。文創園區的特點就是只要前期把產品打造好了,進入出租運營階段的收益是比較穩定的。
于是,粵傳媒選定廣州日報在人民中路的辦公舊址“試水”,打造廣報阡陌間數智文化創意產業園;在馬賽國際商務中心的29樓,試驗性地推出共享辦公項目——馬賽悅派·SPACE項目。
園區項目雖不同,運營思路卻有著相似之處。
“首先要精準定位。”劉曉梅認為,對文化園區來說,“定位定生死。”而一個項目到底要做成什么樣,則要結合項目周邊的產業情況。
廣報阡陌間項目地處北京路歷史文化街區,周邊醫院較多,園區聚焦文創和大健康方向招商。粵傳媒大廈在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產業集聚區內,互聯網總部企業眾多,定位為數字創新、文化坐標也順理成章。
不同類型的企業意味著不同的風格。粵傳媒在服務理念上也會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做法。如粵傳媒大廈更注重于滿足互聯網技術人群的需求,廣報阡陌間偏文創,更強調隨性、無拘束,開放式園區進出自由。
定位與服務,成為粵傳媒運營好文創園區的兩把“金鑰匙”。
從園區運營者到企業投資者
企業注重效益,文創園區的開發運營是傳統媒體面對市場下滑、尋求轉型的路徑之一。
在文創園區運營者以外,粵傳媒還有著另一重身份:文化傳媒新興創新企業的投資者。
在拿下粵傳媒大廈地塊的前一年,粵傳媒與上海德同合資成立了德同廣報基金管理公司,并出資1.5億元與德同資本共同發起設立規模為3.16億元的“德粵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簡稱“德粵基金”),成為全國報業傳媒中設立的第二只文化產業基金。
這是粵傳媒在企業戰略上的突破。
投資并非粵傳媒的強項,因此粵傳媒采取了與專業基金管理公司合作的方式“強強聯合”。成立后的德粵基金主要專注于文化產業的投資,尤其注重投資文化科技、文化消費領域的企業。
從設立至今,德粵基金的總投資額2.91億,投資17個項目,其中包括人工智能影像領域的領軍企業、頭部主播所屬的電商直播平臺等,涉及財富數字科技服務、AI視覺技術、直播電商、互聯網廣告等類別。
如今,德粵基金已進入退出期,至2023年,粵傳媒的所有投資本金已全部回收。
目前,粵傳媒也正在積極研究調整投資策略,推進投資布局以及德粵基金所投項目的退出工作,開展新一期文化產業基金籌備工作。
劉曉梅表示,最近,廣州正著手編制面向2049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作為國有企業,我們也希望發揮自己的優勢來服務廣州地方發展,比如參股符合廣州市發展戰略的企業、設立投資基金扶持優秀企業發展,既創造經濟效益,也切實負起社會責任。”
轉自: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