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讓更多嶺南少年仰望星空,讓天文科普加速科技教育高質量發展。近日,廣東廣州日報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粵傳媒”)旗下廣州大洋傳媒有限公司(簡稱“大洋傳媒”)聯合北京宇觀未來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簡稱“宇觀未來”)共同舉辦“粵享天文,遇見未來——‘天文+’產業新生態戰略發布會”。
近年來,從商業航天到量子計算,前沿產業不僅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發展和投資機遇。與會專家們共同探討天文科普與產業融合的新機遇、新趨勢。
▲“天文+”產業新生態戰略啟動儀式
發布兩大計劃
培養更優秀的嶺南少年
發布會上,大洋傳媒“天文+傳媒”計劃及宇觀未來“天文+科教”計劃重磅發布。
“天文+傳媒”計劃是大洋傳媒“嶺南少年”品牌深研天文科普事業的一項重要舉措。“嶺南少年”品牌秉持著培養更優秀的嶺南少年的理念,通過提升綜合素質培養以及校外實踐教育相結合的方式為社會培養一批具備自信、睿智、有為和博學綜合素養的嶺南少年。“天文+傳媒”計劃旨在搭建科學傳播與天文領域交流的平臺,推進“嶺南少年”品牌天文科普事業的發展,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和關注宇宙的奧秘。
宇觀未來“天文+科教”計劃致力于為廣大青少年,乃至天文愛好者提供更加生動有趣的天文科普知識,激發大家對宇宙的好奇心,促進科學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大洋傳媒嶺南少年與童聲童氣帶來聯合制作歌曲《八大行星》
籌建廣東天文發展研究院
賦能廣東科技教育高質量發展
發布會上,廣東天文發展研究院籌備組正式成立。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嚴俊和國際探索中心中國分部執行主任鄭念任籌備組組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所級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副主任玄偉佳任籌備組副組長。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嚴俊送來祝福
籌備組成員涵蓋了天文學家、教育專家和科普專家,包括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正高級工程師王東光,中山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博雅學院雙聘教授馮瓏瓏,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崔峻,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教授白欣,廣東院士聯合會(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秘書長盧育輝,深圳市國家氣候觀象臺天文部部長梅林,深圳市國家氣候觀象臺天文部副部長王棟。
▲廣東天文發展研究院籌備組組織架構
廣東天文發展研究院籌備組成立后,將制定詳細的研究院落地計劃,輔導及跟蹤天文科普教育教研目標及框架內容制定、師資隊伍培訓、天文嘉年華落地等。研究院致力于深入研究天文領域的發展和應用,促進天文產業的發展與創新,以期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天文特色研究院,實現廣東地區區域新經濟發展及社會價值提升。
圓桌會火花碰撞
天文科普教育存在天然難點
為什么小孩子要學天文?在圓桌對話中,專家老師提到,對于小學生來說,天文學是一門培養科學興趣、創新素質、質疑態度的學科。與其他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相比,天文學以神秘的宇宙作為研究對象,是激發人類好奇心和挑戰人類想象力的重要源泉。
從2021年開始,國家推出多項政策支持天文科普發展。但在現實教學中,天文科普教育存在著天然的難點。一方面,因為天文知識的廣袤,編寫適合小學天文教育的特色天文教材難度不小;另一方面,開展野外觀測活動和外出研學活動存在難度,天文科普教育行業中機構水平也參差不齊。
▲專家老師開展圓桌對話
“繁星計劃”嘉年華項目來了!
為打破天文科普教育的困局,發布會上,大洋傳媒“嶺南少年”攜手宇觀未來推出“繁星計劃”嘉年華項目。
“繁星計劃”包括院士面對面、星光在閃爍、我的天文夢、璀璨時光站四大部分。
“院士面對面”將針對合作學校,組織院士級天文科學家進校宣講,讓同學們與天文科學家面對面;
“星光在閃爍”組織學生到國內外頂級天文臺站研學,讓學生學習不只停留在課堂,在實踐中拓寬眼界;
“我的天文夢”為征文活動,讓全國的小學生通過寫作的方式,分享他們對天文的熱愛;
“璀璨時光站”則針對天文嘉年華相關產品及成果集錦進行整理設計,以快閃店的形式進行展現。
▲北京宇觀未來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王孟也介紹繁星計劃
“繁星計劃”為學生、教師、科研工作者搭建了交流互動的平臺,得到多所學校認可。為讓更多學校加入天文科普教育事業中,發布會上,主辦方為學校贈送了“繁星計劃”嘉年華的首批資源包。
該資源包是由中國科普研究所委托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進行《“雙減”政策下青少年天文科普的新功能與新形式研究》課題的研究轉化成果,目前在北京中關村二小、北大附小等重點小學已經采用。
▲主辦方為學校贈送“繁星計劃”嘉年華首批資源包